引子
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的報告中曾經描繪過“物聯網”時代的圖景:
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
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
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
……
更具體的比如物聯網在物流領域內的應用。
一家物流公司應用了物聯網系統的貨車。
當裝載超重時,汽車會自動告訴你超載了,并且超載多少,但空間還有剩余,告訴你輕重貨怎樣搭配。
當搬運人員卸貨時,一只貨物包裝可能會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說“親愛的,請你不要太野蠻,可以嗎?”。
當司機在和別人扯閑話,貨車會裝作老板的聲音怒吼“笨蛋,該發車了!”
orz~
說到這里,你可能對物聯網有了一些大概的印(lian)象(xiang)。
好吧,咱們正經一點,談一談這個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第三次浪潮的IoT到底是什么。
物聯網是什么很簡單,物物相連的互聯網(Internetofthings,即IoT)。
等于沒說。
來看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ITU互聯網報告給出的官方定義:
“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可以看出,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ThingtoThing,T2T),人與物品(HumantoThing,H2T),人與人(HumantoHuman,H2H)之間的互連。
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連接,從而使得物品連接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于PC而進行的互連。
本質是神馬從兩種形式的大聯結主義說起。
一種大聯結主義,目前被稱作社交媒體。它們的目標是,通過盡可能多的方式將每個人與除他自身以外的所有人聯結起來。
從這個方面來說,人類就是節點。他們產生信號。
另一種大聯結主義,其實現依靠的是數目龐大的機器、CPU以及晶體管,這些東西盡其所能聯結在一起從而來完成任務。
從這個方面來說,機器就是節點。每個節點的信號都是由機器產生的。
“人類聯結主義”這邊的信息仍舊要通過機器來傳輸(不同于大型會議、古老的城鎮或者火人節等傳統聯結方式)。
不過,在人類連接和機器連接這兩個部分之間還存在著一處空白。
這塊空白區域所代表的實體不單是由所有其他機器聯結起來而形成的統一體機器,也不完全是由所有人類智能聯結成的超智能的智域,而是由所有人類智能以及所有人工智能聯結在一起所形成的活躍的雜合體。
它是一種泛智能。
在這片結合區域內,所有產生信號的物體都是節點——不管是人類還是機器。
從本質上而言,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大部分還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
而物聯網則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
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
和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傳感器,每個傳感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同類別的傳感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格式不同。傳感器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一定頻率周期性采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
其次,它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
再者,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
物聯網的精神實質,是提供不拘泥于任何場合,任何時間的應用場景與用戶的自由互動,它依托云服務平臺和互通互聯的嵌入式處理軟件,弱化技術色彩,強化與用戶之間的良性互動,更佳的用戶體驗,更及時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建議,更自如的工作和生活。
物聯網,是通往智能生活的物理支撐。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