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中國北斗距離全球組網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北斗系統已成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的賀電中如此評價。
回首來路,不論是先驅者“燈塔計劃”的未果而終、雙星定位系統概念的提出,還是北斗一號系統從無到有,北斗二號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再到北斗三號以昂揚的姿態走向世界……穿越激蕩四十余年,北斗趟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在導航領域成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
符合國情之路“先區域、后全球”的“三步走”戰略
在北斗工程誕生之前,我國曾在衛星導航領域苦苦摸索,在理論探索和研制實踐方面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立項于上世紀60年代末的“燈塔計劃”作為先驅者,雖然最終因技術方向轉型、財力有限等原因終止,卻如同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國積累了寶貴的工程經驗。
1983年,以陳芳允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利用2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測定地面和空中目標的設想,通過大量理論和技術上的研究工作,雙星定位系統的概念逐步明晰。
接下來,北斗是一步跨到全球組網還是分階段走?當時引發了爭議。最終,“先區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確定下來,“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鋪開。參與了技術路線討論的北斗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范本堯院士后來評價說:“全球組網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當時用戶還集中在國內、周邊,因此‘先區域、后全球’的技術途徑更符合中國國情。”
作為解決“有無”問題的第一步,北斗一號需要花小錢辦大事,驗證系統設計思想的正確性。1993年初,我國提出衛星總體方案,初步確定衛星技術狀態和總體指標,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開。北斗一號系統于2003年建成,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面對快速增長的應用需求,北斗二號邁開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早在1999年,我國在研制北斗一號的同時,就展開了對第二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論證。2004年北斗二號衛星工程正式立項研制,隨后導航系統工程被列入我國16項國家重大專項工程。2012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
站在前兩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邁得無比自信。星間鏈路、全球搜救載荷、新一代原子鐘等新“神器”閃耀亮相,整體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經夢想在握。
自主創新之路與國際先進衛星導航系統同臺競技
“‘巨人’對我們技術封鎖,不讓我們站在肩膀上,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巨人。”北斗一號衛星總指揮李祖洪說,“北斗的研制,是中國人自己干出來的。”
秉承“探索一代,研發一代,建設一代”的創新思路,中國北斗始終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志不改、道不移的堅守拼下累累碩果。
北斗一號系統原創性地提出雙星定位方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建立了國際上首個基于雙星定位原理的區域有源衛星定位系統。該星座的短報文服務在國際導航領域獨一無二,在汶川地震等國家重大事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短報文服務作為北斗的特色,在后續北斗衛星中保留了下來,為許多國家開展導航衛星研制提供了啟發。
北斗二號系統突破了區域混合導航星座構建、高精度時空基準建立的關鍵技術,實現了星載原子鐘國產化,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混合星座區域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建成后,其各項技術指標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該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國家和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
在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建設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簡稱五院)率先提出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星間鏈路混合型新體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間鏈路網絡協議、自主定軌、時間同步等系統方案,填補國內空白;研發國內首個適于直接入軌一箭多星發射的“全桁架式衛星平臺”,實現了衛星自主監測和自主健康管理;實現了星載大功率微波開關、行波管放大器等關鍵國產化元器件和部組件成功應用,打破核心器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為全球組批研制快速組網建設鋪平了道路。
作為國家影響力、威懾力的象征,北斗與國際先進衛星導航系統同臺競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國GPS系統壟斷局面,增強了我國在國際導航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共同“致富”之路項目群管理支撐衛星組批生產和密集發射
“一枝獨秀不是春”,中國北斗始終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
在國家支持下,該工程牽引帶動了數百家單位、數萬人團結協作,早已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大格局。
在航天領域,五院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航天系統研制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突破關鍵技術、形成系統集成、確保衛星產品高質量的項目群管理方法,全面支撐了衛星組批生產和密集發射,已成為宇航產品工程的新路徑、新思路。
在學科發展領域,北斗系統的研發直接帶動了航天器總體設計、航天器動力學、航天器環境試驗技術、空間數據系統、航天器數字化設計等專業快速發展,促進了導航星座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導航信號生成與傳輸、空間微放電機理與抑制、原子物理應用等新興學科的建立。在北斗系統上使用星座可靠性分析、衛星共位、大規模集成電路空間應用、國產碳纖維等大量新技術,顯著促進了我國結構材料、微處理計算機、微波器件、電子技術等基礎學科和工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相關領域裝備的國產化水平,提升了科技產業對前沿技術發展的引領能力。
作為上游產業,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既牽引了原材料、元器件、制造工藝的發展,又促進了下游基礎產品、導航終端用戶產品和運營服務產業鏈的形成,為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貢獻。基于衛星導航定位的位置服務已成為新興產業領域。
區別:
信號不同:GPS使用的是雙頻信號,北斗使用的是三頻信號。
衛星數量不同:GPS已經使用了32顆衛星,北斗現在只有16顆,。
通信方向不同:GPS是單向的,接收機只能接收位置信號,北斗是雙向的。
北斗對標GPS,主要功能是定位,模塊是用來定位的硬件設備,作用可以簡單理解為電腦之于互聯網,是其構成的基礎組件,作用主要有定位、導航、授時等。
GPS北斗定位模塊應用
定位模塊一般都是支持北斗+GPS兩套定位系統的,定位模塊的作用更像是手機,接收來自基站的信息、可能打電話打短信,定位模塊的作用沒有手機那么全面,能捕獲跟蹤到衛星的信號,通過計算得到經緯度、時間等定位信息。
定位模塊安裝使用是終端用戶接觸不到的,市面上的定位模塊使用要配合軟件等,電腦自帶的串口一般是RS232,需要配232-485轉換器(工業環境建議使用有源帶隔離的轉換器),轉換后RS485為A、B兩線,A接板上A端子,B接板上B端子,485屏蔽可以接GND。若設備比較多建議采用雙絞屏蔽線,采用鏈型網絡結構。
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的即時定位服務。該試驗系統于1994年正式立項,2000年發射2顆衛星后即能夠工作,2003年又發射了一顆備份衛星,試驗系統完成組建,該系統服務范圍為東經70°-140°,北緯5°-55°。在衛星的壽命到期后,系統已停止工作。
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也被稱作北斗一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較早投入使用的第一代試驗用系統,使用的是有源定位,由三顆定位衛星(兩顆工作衛星、一顆備份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以及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的即時定位服務。校準精度為20米,未校準精度100米。
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原理屬于有源定位,需要用戶終端主動發送信號,可靠性較差,最新的第二代北斗導航系統已采用了類似GPS的無源定位技術。即用戶至少接收4顆衛星信號來定位。
當衛星導航系統使用有源時間測距來定位時,用戶終端通過導航衛星向地面控制中心發出一個申請定位的信號,之后地面控制中心發出測距信號,根據信號傳輸的時間得到用戶與兩顆衛星的距離。除了這些信息外,地面控制中心還有一個數據庫,為地球表面各點至地球球心的距離,當認定用戶也在此不均勻球面的表面時,三球交匯定位的條件已經全部滿足,控制中心可以計算出用戶的位置,并將信息發送到用戶的終端。北斗的試驗系統完全基于此技術,而之后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除了使用新的技術外,也保留了這項技術。
當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無源時間測距技術時,用戶接收至少4顆導航衛星發出的信號,根據時間信息可獲得距離信息,根據三球交匯的原理,用戶終端自行可以自行計算其空間位置。此即為GPS、GALILEO、GLONASS所使用的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使用了此技術來實現全球的衛星定位。
主要區別歸納起來:
?
1、無源定位:用戶終端不向衛星發射無線電信號,定位解算在用戶終端完成。無源定位速度相當于有源定位要慢很多,冷啟動可長達數分鐘,定位精度高,通常水平定位精度可達到10米以內,有速度數據。
GPS和北斗的區別有:
1、生產的國家不同:GPS是由美國海陸空三軍聯合研制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而北斗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衛星的種類和數量不同:GPS和北斗系統的衛星的種類和數量會因為時間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3、所使用的信號不同:GPS使用的雙頻信號;而北斗使用的是三頻信號。
4、精準度不同:GPS和北斗會因為地區的不同,所定位的精準度也會有所差別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