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充電樁的功率大小取決于其用途,通常在使用中會根據車輛型號和電池容量的不同而選擇不同功率的充電樁。
一般情況下,較適合的功率為50kW或以上的充電樁,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充電,提高電動汽車的充電效率。但是,在充電樁的選型時,還需要考慮到當地的電網容量、根據需要添加的充電設施數量,以及最大的電力需求等因素。因此,選擇合適的直流充電樁功率需要考慮多種因素,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應該說是直流樁和交流樁。
就電池來說,一個正極一個負極,它是直流的。所以不管是交流樁還是直流樁,最終到電池的電源都是直流的。
交流電是不能直接接在電池上的。充電的電源都是直流的。
那么來說說交流和直流樁充電的區別:
在電池上,一般有一個慢充口和一個快充口(都是接直流的)。
快充口通過線束直接接到車身的充電口(快充接口);
慢充口會經過一個車載充電機(OBC),之后再連接到車身的充電口(慢充口)。
所以,實際上快充樁里面是一個充電機,直接輸出充電電源給電池,由于充電機在車輛外部,可以有空間,就能安裝冷切、功率等設備,自然可以大功率。
而慢充的充電機實際上是在車里面,慢充樁只是輸出了一個220V的電源給充電機,車里面充電機的功率是多大,慢充的功率就不能超過它。車載充電機再把220v轉換成直流電給電池充電。車里面空小,充電機也小,冷卻系統也難做,液冷是不太可能了。
7kw交流充電樁是將家用的220v的交流電,輸入到車載充電機。車載充電機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輸入到車輛電池中。
7kW的直流充電樁,是充電樁直接輸出直流電,通過充電槍將電量直接輸入到車內的電池中,不經過車載充電機的轉化。相當于把車載充電機外置了。
相比較交流充電樁,直流充電樁速度稍微快點。不過相對于7/8個小時的充電時長來看,這兩個的充電時間是比較接近的。
同樣功率,電流等級條件下,直流還是交流充電效果是一樣的。
車載充電機的轉化效率為90%,充電樁每小時輸出的電量為7kWh,輸入到電池中的電量為每小時7kWh×0.9=6.3kWh,也就是通常所說的6.3度電。
7kW的直流充電樁,是充電樁直接輸出直流電,通過充電槍將電量直接輸入到車內的電池中,不經過車載充電機的轉化。相當于把車載充電機外置了。假如kW直流充電樁輸出功率就是為7kW,那么可以約等于的看做充電電池中的電量為每小時7度電,相比較交流充電樁速度稍微快那么一點點。不過相對于7/8個小時的充電時長來看,這兩個的充電時間是比較接近的。
交流樁的充電過程主要依賴于車載充電機,車載充電機的體積及功率有限,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慢充。而結合私人乘用車的使用規律,這種模式是符合其低頻度模式的需求的,對電池也有好處。
直流樁,在車載BMS管理下直接對電池充電,可以滿足商用車(公交、大巴、出租車等)、高頻度用車(網約車、業務用車等)、緊急用車的充電需求(雖然多多少少要犧牲一下電池的使用壽命)。因為是非車載,對體積不再敏感,當然可以采用更大功率的轉換部件。這種也是一種經濟性的考量。一套大功率的充電裝置,可以服務多臺車輛。
嚴格來說,快充樁也有交流的(依賴于車載充電機的功率),例如:比亞迪客車所使用的充電方案。這種方案對于充電樁的布署有好處,只要解決了380V電源就好,剩下的就是常規的低壓配電方案,充電站的建設難度降到最低。但其缺點是,每一輛車都必須配置相同功率的車載充電機。這種情況下,方案的總體經濟性明顯不如直流快充方案。對此,比亞迪設想的解決方案(個人理解)是,充電轉換電路是利用其V2G車載驅動器的不同工作模式來實現的,故不是額外增加一套充電電路,因此不會給車輛增加太多的附加成本。
在直流充電樁充電過程中,電流和電壓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充電開始時,電流和電壓通常會很低,因為電池的充電狀態較低。隨著充電的進行,電池逐漸接收更多的電能,電流和電壓會逐漸增加。然而,隨著電池充電狀態接近滿電,充電電流會逐漸減小,因為電池的內部阻抗會增加,阻礙充電電流的流動。此時,充電電壓通常會保持穩定,在設定的充電電壓范圍內。整個充電過程中,充電電流和充電電壓的變化速率會受到充電器的控制和電池特性的影響。為了保證充電的安全和高效,充電器通常會根據電池的充電狀態采取適當的控制策略,調整充電電流和充電電壓的大小。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發展的。現在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方式有四種,交流充電、直流充電和無線充電,還有機械充電。但是呢,現在主流的還是交流和直流。
交流充電樁呢,一般體積比較小,應用在地下車庫。直流充電樁的體積比較大,一般使用在我們的充電站。現在是交流電交電多。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